演出时间:
2014-10-30 19:30演出票价:
80元 120元 180元 280元 380元丝路新交响从长安到罗马系列北京音乐会
乐团介绍
陕西爱乐乐团前身是陕西省乐团,成立于1957年,是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交响乐团之一,建团初期,在周总理和中央政府的亲切关怀下,经过香港在原东德等国购置乐器,并选派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来陕西爱乐乐团(原陕西省乐团)工作,为乐团早期的创建和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五十多年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,凝聚着几代音乐家艰苦卓绝的努力,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乐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,记录着乐团为祖国音乐事业,特别是祖国西部交响乐事业及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,2012年10月,乐团并入西安音乐学院。
五十多年来,陕西爱乐乐团演出过大量的交响音乐会及合唱音乐会,其中既有世界经典作品(包括古典、浪漫及近现代作品),又有本土原创作品。乐团曾举办过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系列音乐会、纪念柴科夫斯基诞辰150周年音乐会、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专场音乐会等众多专题音乐会,在国内首演了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的交响诗《罗马的节日》、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《d小调第五交响曲》,创演了以交响组曲《大唐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西部民族风情的交响乐作品,其中,现任团长崔炳元创作的交响组曲《大唐》被誉为西安市标志性音乐。同时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,乐团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密切合作,录制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音乐,为祖国西北部电影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所录制的经典影片包括《没有航标的河流》、《人生》、《老井》、《西安事变》等一百多部。
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乐团创编录制了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《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》。创演了《延安大合唱》、《兰花花》、《西北风情组歌》、《长安古韵》、《黄河大合唱》,原团长关鹤岩先生创作的《丢手绢》唱遍全中国,伴随着几代人成长。陕西爱乐乐团是陕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,它的文化功能和作用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,也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。乐团在承办陕西省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主题音乐会陕西省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音乐会;抗非典抗洪以及“5.12”大地震的义演等政府的各项重大活动及社会活动中,突显了乐团在社会重大事件上的特殊作用。
2008年4月,陕西爱乐乐团应邀参加由文化部艺术司、国家大剧院、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“中国交响乐之春”演出季,在国家大剧院演出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——陕西交响乐作品主题音乐会》,同年12月再次应邀赴国家大剧院演出了《陕西风情》和《世界经典》两台交响音乐会,两次赴国家大剧院的演出,对本土音乐充分的展示,对经典音乐细腻、娴熟的诠释,众多音乐评论家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,对于凝聚民心、振奋精神、提高陕西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作为西北第一支进入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团体,陕西爱乐乐团向首都观众展示了陕西音乐创作的雄厚实力,特别是赵季平的《第一交响乐》、崔炳元的交响组曲《大唐》等一批原创作品,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半个多世纪以来,乐团与中外众多音乐大师合作,李德伦、严良堃、韩中杰、马革顺、杨鸿年、郑小瑛等老一辈指挥家;殷承宗、刘诗昆、石叔诚、杨秉荪、俞丽拿、盛中国、郎朗、李心草、邵恩、王健、李传韵、廖昌永、吴碧霞等我国优秀的音乐家都曾多次与乐团合作。同时与来自日、美、法、比利时、土耳其、瑞士等10多个国家的音乐家合作,均给予乐团高度的评价,乐团不仅与中外众多艺术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,更是将陕西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陕西本土音乐作品推介到了国际。
经过六年多的精心策划与创作,陕西爱乐乐团推出大型交响乐《长安》,在北京国家大剧院、北京音乐厅、西安音乐厅等成功上演。乐团决心以打造原创本土交响乐精品为发展目标,创作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,《长安》确定以“弘扬民族文化精神,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”为主题创意,能与当代世界交响乐艺术接轨的、“中国精品交响乐系列”开卷之作,成为与“文化陕西”、“人文西安”盛名相符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【指挥介绍】
张列,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指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国家一级指挥。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、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及乐团创作研究室作曲。受聘为广东民族乐团、浙江民族乐团、河南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和中央音乐学院、香港中乐团、新加坡华乐团、台北市立国乐团、香港演艺学院等团体的艺术指导和客座指挥。
198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。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深造。在德国指挥大师班里得到了鲍姆教授的悉心指导与热情肯定。先后出访欧亚美及港澳台1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创作了管弦乐、舞剧、影视音乐、民族管弦乐、协奏曲、声乐等近百首作品并多次获奖。打击乐协奏曲《关山随想》成为香港、新加坡、台湾和大陆民族乐团的演出曲目。近年来创作的主要作品有:交响舞剧《大风歌》、《长恨歌》;电影《哑姑》《酸枣坡》;民族管弦乐《放飞》《小巴郎》幻想曲和组合打击乐《黄河纤夫》《杨门女将》等作品。其中《小巴郎》幻想曲和《黄河纤夫》分别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和金奖。张列的指挥风格细致清晰,深沉而富有激情。善于准确地把握并具创造力地展现作品的内涵。
一位英国评论家称:“中国指挥家张列先生不但对中国乐器的格调与性能有很深入的了解,他对音乐的诠释也有独到之处。在现场指挥时他不仅是平衡音乐、掌握全场气氛的灵魂人物,也让观众随着音乐的默契,进入一个丰富多变、深不可测的感觉世界中……”
曲目介绍
1·序曲 《钟鼎长安》
钟为恢弘之声,鼎为国之象征。在中国辞语中,“黄钟大吕”形容庄严、正大、高妙、和谐之声;问鼎、扛鼎、定鼎等都涉及到国家的象征意义高度。古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盛世王朝定都之地,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、文化、外交中心,在广义上是中国的象征,所以交响乐序曲部分命名揭示主题,这是对一座伟大国度历史古都的音乐形象描绘和展示。在音乐语言上,以恢弘、明亮、厚重的钟磬乐曲,塑造长安的整体形象。
2·管子协奏曲《丝绸之路幻想曲》
作曲家看着父亲从丝绸古道写生回来创作的一幅幅国画山水,画面中的构图和笔墨的千变万化,总让作曲家觉得这图画中充满了音乐的空间。经过时间的孕育,他用音符解构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之旅。
第一乐章:《灞柳曲》
第二乐章:《古道吟》
第三乐章:《凉州乐》
第四乐章:《楼兰梦》
第五乐章:《龟兹舞》
3·女高音独唱
《阳关三叠》、《别董大》选自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《唐诗歌曲八首》,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和高适的古诗作为歌词,用歌唱的方式对两首唐诗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解读,唱出古人神韵和唐诗的魅力。
《关关雎鸠》的歌词来自于古典优雅的诗经《关雎》,曲调优美婉转,清新古朴,意境深远,是传统诗歌与现代民歌创作的完美结合。
4·交响诗《赛乃姆狂想曲》
交响诗《赛乃姆狂想曲》是根据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《十二木卡姆》中的几段音乐重新创作的。交响诗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、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5· 交响组曲《大唐》 (选段)
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应邀为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大型音乐喷泉而创作,自2005年2月5日起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播放,至今已超过三千余次,成为西安标志性的音乐。 第一乐章 雁塔鸣钟 Andantino(小行板) 主题素材是西安鼓乐中极有特点的音调。乐曲由弦乐和木管的六连音群表现水的流动,由弱至强推出宏亮的钟管齐鸣,形象地描绘了“雁塔晨钟”这一为人们所熟知的壮美景观。
第四乐章
古道驼铃
Largohetto(小广板)中提琴、竖琴和铜管奏出持续不断的固定音型和打击乐器模仿的叮咚驼铃声,衬托着富有西域和中亚特点的音乐主题,描写出唐玄奘万里西行取经的壮举。
第五乐章 盛世雄风
Vivace(活跃的快板) 主题是第一乐章的再现。乐曲大气磅礴、雄浑激昂、极富冲击力,既展示出大唐盛世时的巍巍雄风,又象征着跨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坚定豪迈、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。
6· 交响套曲《长安》第三乐章“丝路长安”
大提琴独奏好似一位叙述者,讲述从长安出使西域的故事;有节日的狂欢,有醉酒的步态,有美丽大方的楼兰少女,有热情友好的荒原旅伴......西域独特的音乐素材,为交响乐队各声部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,构成一篇色彩丰富﹑舒展快乐的“音乐游记”。
丝路新交响从长安到罗马系列北京音乐会 敬请期待!
温馨提示:1.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(儿童项目除外),1.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。